天津职教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赛事落地 工坊“出海”
氧气顶底复吹转炉炼钢项目、铜火法冶炼项目、冶金设备检修项目……前不久,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属冶炼与设备检修赛项在天津工业职业学院开赛,来自20个省份的60位参赛选手同台竞技。
作为赛项的同期活动,参赛选手和指导教师共聚天津工业职业学院软技能研究与实践中心,进行师生“混合式”软技能教学体验。“这次项目体验活动非常特殊,没想到课程形式可以这么多样!”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参赛指导教师吕翔说。“赛事是对职业教育水平、学生专业技能的综合检验,可以与教育教学互相促进,让成果落在实处。”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通信技术系教师叶婧雯感叹道。
据介绍,天津多年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承办国赛赛项数全国第一,探索“以赛促学、促教、促改、促建”的教学改革路径,形成了“大赛—职教改革示范区—人才培养”的模式。近年来,天津各类职业教育学校根据赛项内容新增和调整专业(点)113个,结合技术标准开发课程1542门、教材813种。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白海力介绍,作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天津职业教育坚持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形成了有效的实践模式。其中,“鲁班工坊”就是天津市原创并率先主导推动实施的职业教育国际知名品牌,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助推器,承担着推广中国装备、传播中国技术、推行中国标准、展示中国成果的重要作用。
占地980平方米,建有电气电子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3个专业,配有7个实验、实训室,203台套价值600多万元的专业及教学辅助设备,开发10个双语教学资源库……这是由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和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尼日利亚阿布贾大学建设的“鲁班工坊”。去年底的“云揭牌”仪式上,阿布贾大学校长表示,“鲁班工坊”将为尼日利亚教育、前沿技术和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目前,天津已经在泰国、英国、葡萄牙、南非等17个国家建成18个“鲁班工坊”,涉及自动化、新能源、机械等12类46个专业,向合作国家提供学历教育和技术技能培训,实现国际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下一步,天津职业教育将坚持天津改革发展特色,以职业教育产城教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对接产业高端转型升级,打造城市文化和人文交流品牌,为全国其他地区探索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与模式。”白海力说。(本报记者 朱虹 靳博)
山东建立职教高考制度 高考“双轨制 成长“立交桥”
646分!6月底,查询到自己参加职教高考的成绩,山东省齐河县职业中专电工电子专业毕业生周吉发十分激动。“在今年4月的技能考试中,我获得了高分,5月的知识考试我发挥也不错,希望能进入理想的大学读书!”
今年从东营市垦利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毕业的巴世豪已被山东交通学院录取,对未来学习充满期待。他曾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二等奖,按照山东省的政策,在职教高考中免考专业知识和技能。
与周吉发、巴世豪一样,今年,山东省有17万名学生报名参加职教高考。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邓云锋介绍,为解决技术技能人才学业成长路径不畅、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吸引更多青少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山东建立了“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职教高考制度。职教高考重点面向中职学生,由省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统一录取。其中,职业技能测试采取实际操作形式。
“职教高考打破了职业教育向上不能贯通的‘天花板’,初步实现了中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贯通,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改变了职业教育局限在专科以下层次的局面,也适应了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山东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处处长王志刚说。
青岛电子学校毕业生高斌对此深有感触。“我不仅圆了自己的本科梦,还考上了研究生!”5年前,高斌通过职教高考被济宁学院的本科录取,前不久,他又收到一个好消息:在研究生考试中,被北京邮电大学录取!“进入大学后,我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就是已经在中职学过了很多专业课,这为我打下了坚实基础。非常感谢母校!”高斌说。
职业学校学生发展有了更大空间,随之而来的是职业教育吸引力明显增强,过去“职校只能招收低分生”的难题开始逐步得到破解。“职教高考让中职学校开始成为梧桐树,吸引越来越多学生报考。”青岛电子学校校长崔西展说,“中职学校一样是年轻人青春起航的地方!”
山东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山东省初步构建起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并行的高考“双轨道”,基本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人才成长“立交桥”基础框架,一定程度上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拓宽了学业晋升、技术技能提升的渠道,为学生依照兴趣和禀赋进行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起成长阶梯。(本报记者 吴月)
江苏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产教融合 协同育人
进入三年级,不少人正忙于找工作,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窦思羽已手握3家公司的录用通知书,“我在学校就掌握了企业生产的全周期技术,还获得省级大赛二等奖”。
近年来,江苏职业教育积极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推进“引企入校”“办校进厂”等深度校企合作模式,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全过程,每年“订单培养”规模占招生总量的20%左右。
“职业教育最忌脱离实际,人才培养要围绕市场教、跟着项目学。”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有关负责人王晓勇告诉记者,学校为教学量身打造生产线,设备更新紧跟行业发展,生产教学围绕项目展开,实现了教师、教材、教法“三教融合”,也破解了职业教育长期存在的教学与需求“两张皮”问题。
不只是学生成长在一线企业中、真实项目里,江苏许多职业学校就“生长”在产业园区中、产业链条上,让“人才地图”和“产业地图”同频绘制。放眼全省,13个设区市中有9个建有职教园区,60%以上的县级职教中心易地新建到产业园区,与产业园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成长;15个职教集团立项成为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
“常州根据城市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构建起与区域产业体系匹配紧密、结构合理的职教布局,打造了智能化钣金制造等19个市级以上职教集团。”常州市教育局高职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职教园区内,校企双方按照“政府主导、产教融合、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的理念,共同参与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互惠共赢,形成了紧密型共生关系。
“我们要继续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职业教育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江苏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说。(本报记者 姚雪青)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工匠精神 行稳致远
拿到第一个月工资单,看着上面的“6300元”,武汉职业技术学院2020届毕业生冉钦按捺不住激动。“我从小最大的梦想就是走出大山,学到真本事!”来自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个小山村的冉钦,如今已是国企专业技术人员。
“我校多措并举,让毕业生在‘好就业’基础上‘就好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长期稳定在96%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超过97%。”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校长李洪渠介绍。
来到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有“落榜”心态,怎么办?武汉职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建立起“学生关爱体系”,并通过“人人成才计划”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上进心。“我从小学到中学,总得不到别人的认可。现在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电信学院学生小王,已是班里的优等生,还加入校长牵头的学习型社团“爱学社”。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郭沙介绍,“人人成才计划”年均发布学生素质拓展活动1500余项,每年遴选学生群星100名、各类先进标兵50余人,年均获得省、国家级荣誉80余项,“人人实践、人人成长、人人成才”在校园里蔚然成风。
“职业院校的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技能,还要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样才能行稳致远。”李洪渠说。听“匠心中国”系列讲座、参加“匠心中国”故事大会、在“技能大师工作室”与高级技师面对面……是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心头之好。与中国航空发动机装配首席技师李志强、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师魏红权开展同台装配、研磨机械后,机电专业的学生自发组织了“从大国工匠身上学什么”主题班会。
截至目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已大部分实现就业。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通信技术专业2021届毕业生张森选择了到西部去,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学校培养我掌握了扎实的通信工程知识,在西部一定有用武之地!”(本报记者 张烁)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产业前沿 企业需要
“以前给大企业投简历,大多石沉大海,直到学校与华为联手,引入工程师认证。当我通过了华为路由交换技术资深工程师认证后,多家企业向我发出邀请。”毕业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徐剑波,目前从事认证培训工作。
徐剑波是深职院—华为培养信息通信技术技能人才“课证共生共长”模式的受益者。近年来,深职院聚焦区域发展、产业变革,努力求解校企深度协同育人这一课题。学校党委书记杨欣斌介绍,学校推动专业群“联姻”行业领军企业,通过共同建设特色产业学院、共同建设高水平专业、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等,合力探索适合国情的“双元育人模式”。
“其实很早之前,我们就要求每名学生都考一个跟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但不少毕业生反映,应聘时企业对他们的职业资格证看都不看。”2006年,深职院副校长马晓明时任学校通信工程系主任,他还记得,当时用于无线通信终端维修资格证书考试的一款手机,竟是企业两年前就已经停产的机型。“这也是深职院谋求转型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的毕业生,已无法满足产业对人才的深层次需求。”马晓明说。
于是,深职院开始筹划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将产业行业最新技术标准、岗位需求、发展趋势,作为人才培养的指南。以信息通信技术为例,按照华为认证标准,深职院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几乎将所有的专业课程都推翻重建,同时引入工业级实训环境,让学生们进入到真正的企业运行环境。
深职院与华为的合作是学校深耕产教融合的一个缩影。目前,学校联合多家企业,已建成特色产业学院12所。“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学校实施动态人才培养方案,一年一小改,三年一大改,确保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融入课程。”校长许建领表示,只有将人才培养的“锚”定在产业最前沿、定在企业最需要的地方,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